可靠性作为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将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目标,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
《实施意见》提出“两步走”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5年,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夯基础、优服务、促提升的思路,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建立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等举措,力争形成10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为实现第二阶段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到2030年,聚焦锻长板、促成效,按照树标杆、强带动、促转化的思路,充分发挥可靠性标准引领作用,推动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可靠性公共服务机构和可靠性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实施八项重点任务
可靠性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产品质量水平的核心指标,贯穿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全过程。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可靠性理念得到进一步拓展,需要从安全、经济、生态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可靠性。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我国制造业可靠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产业基础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为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实施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树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观,鼓励企业建立可靠性管理体系,以及贯彻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工具,加强企业可靠性管理评价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协同管理。
二是加快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研究可靠性前沿基础与应用技术,推广先进可靠性管理工具,强化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
三是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
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筑牢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及先进基础工艺的可靠性水平,促进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增长。
四是完善可靠性标准体系。
加快可靠性标准制修订,编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修订基础共性标准和急需标准;加强可靠性标准统筹协调,完善标准体系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标准国际化,强化标准宣贯实施。
五是发挥计量和测试验证对可靠性的支撑作用。
夯实制造业可靠性计量基础,加大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等计量基础理论在制造业可靠性中的应用,加强可靠性测试验证能力建设,为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
六是深化数字技术在可靠性提升中的应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可靠性工程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模型等工具的开发应用及配套标准研制;推动生产制造装备数字化改造,加强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应用,深化产品故障预测、智能化运维等技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产品故障风险,提高产品可靠性。
七是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数据分析和共享利用,建设可靠性基础数据平台;加强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第三方评价认证;强化可靠性培训、咨询、诊断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推动将可靠性管理纳入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八是加强可靠性人才培养。
强化可靠性课程和专业建设,开展可靠性岗位能力评价,建设可靠性实训基地,加大可靠性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
《实施意见》为何聚焦机械、电子、汽车三个行业?
“机械、电子、汽车三个行业产业规模大,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工作基础,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中具有代表性。”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具备相当规模,部分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明显;电子是工业基础行业,行业体量大、市场竞争充分,对其他行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重点企业均已建立完善的可靠性管理体系;汽车的安全可靠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息息相关,行业可靠性实践起步早、步伐快、水平高,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可靠性技术和管理体系。
高端装备制造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具有系统成套、技术复杂、附加价值高、带动性强、投入强度大等特点,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目前,我国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先进半导体材料、车规级汽车芯片等基础产品以及重型数控机床、先进农机、精密测量仪器等整机产品可靠性水平不高。”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实施可靠性“筑基”工程,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及基础工艺可靠性水平,为相关行业整机产品可靠性提升奠定基础;通过实施可靠性“倍增”工程,促进可靠性增长,推动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